从山到海、从火到冰——百年首钢变迁史-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百年首钢变迁史

发布时间:2023-05-30 14:28:56

“一河永定,一门广开。高山仰止,西望东来。”亘古屹立的西山、永恒流淌的永定河,自人类文明伊始便滋润着京华大地,如今依然在塑造着这个城市未来的模样。时至今日,这片傍着西山、倚着永定河的热土,再一次开启了创新与发展的新时代,随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种类丰富的文化遗产,正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首钢园区位于永定河第一大湖莲石湖畔,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如今的首钢园区,已从新中国的钢铁巨人脱胎换骨为文化创意巨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百年首钢,沧桑巨变,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生动写照,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真实缩影,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创业史诗。

(图为首钢园区现景)

一、建设初步选址

【石景山炼厂】首钢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龙烟铁矿公司,始建于1919年。

1918年初,北洋政府组织官商合办成立龙关铁矿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不久,在张家口宣化县烟筒山发现极具开采价值的铁矿,时任驻日公使的陆宗舆向北洋政府农商部要求将烟筒山铁矿划入龙关铁矿公司。1919年3月,农商部正式批准成立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6月,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简称石景山炼厂),在石景山东麓的平原上破土动工。1919年9月,石景山炼厂开始建设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炉,但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完工就终止了。

(图为未完工的炼铁炉)

选址北京西郊石景山东麓建设炼铁厂,主要是因为炼铁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现首钢园区京西煤矿的煤炭和周边铁矿石供应充足,此外炼铁厂坐落于北京西山脚下,地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地势开阔,地质坚固,能够承载大型炼钢器械。

二、解放前的历史

【石景山制铁所】1937年9月,石景山炼铁厂被日本人占领,并先后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和石景山制铁矿业所。其间,日本人修复和强化原有250吨炼铁高炉(1号高炉),并从日本釜石制铁所拆迁旧高炉以建设日产380吨炼铁高炉(2号高炉),同时增建日产20吨生铁的小高炉11座。

(石景山制铁所用土法炼焦,图为制铁所时期工人脚踏木板进行踩窑)

【石景山钢铁厂】194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接管石景山制铁所,并将其改名为资源会员会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1949年3月,石钢正式开始复工建设;同年4月和6月分别炼出解放后的第一炉焦炭和第一炉生铁。

(图为国民党接收后的石钢厂门)


三、解放后的成长壮大

【石景山钢铁公司】1958年5月,石景山钢铁厂开始扩建,并于当年改组为石景山钢铁公司。1958年9月,石钢第一座3吨空气侧吹碱性小转炉投产,结束了该厂有铁无钢的历史。1959年底,石钢兴建的3号高炉、3号焦炉和烧结厂三大工程竣工投产。1962年11月建成中国第一座工业生产氧气顶吹试验转炉。1964年12月建成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是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的钢铁公司。

(图为1958年5月28日,石钢扩建工程全面开工)

(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建成投产)

【首都钢铁公司】1966年石景山钢铁公司改称首都钢铁公司。1970年9月,首钢第一套立弯式连续铸锭机组投产;1975年2月,建成投产第二台连铸机,开始掌握从钢到坯的连铸新工艺。1972年,首钢建成容积为1200立方米的4号高炉,至此1号、2号、3号和4号高炉全部建成。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首钢初轧厂建成投产,结束了首钢不能开坯的历史)

四、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

20世纪80年代,首钢石景山主体工业厂区的建设基本完成。这一时期,首钢分别向德、美、英等西方国家输出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和高炉喷吹煤粉技术,同时引进国外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1月,首钢与比利时考克里尔公司代表在布鲁塞尔签署购买赛兰钢厂和瓦尔弗尔线材厂的合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海外实施的第一例冶金工厂收购案。首钢把这样庞大的钢厂拆解运回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建成首钢第二炼钢厂。1987年9月,第二炼钢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500万吨。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二炼钢参观时称赞,这个钢厂水平不低。

(图为建成后的第二炼钢厂)

【首钢总公司】1992年,首都钢铁公司改名为首钢总公司,综合生产规模进入国内前三位。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华夏银行,并收购占地67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4亿吨的秘鲁马尔科纳铁矿,在探索跨国经营, 开发利用国际资源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潜力巨大的钢铁战略生命线。1994年,首钢产钢82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首钢集团】1996年9月,首钢集团正式成立。到1998年底已拥有成员单位83个,成为生产经营与投资管理并举的大型集团化经济组织。首钢伴随首都自1949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也成为了北京经济的一张有分量的“名片”。

五、新时代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环保与搬迁】首钢地处首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治理废水、80年代全面治理废气粉尘等污染、到90年代实施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清洁生产,高度重视保护首都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21世纪,首钢面临国家钢铁工业远景布局调整和兑现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承诺。2005年,国务院批复《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首钢涉钢产业开始迁出北京,至2010年12月底北京石景山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标志着首钢结束在京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

(2010年12月19日,从二炼钢厂冶炼出最后一炉钢)

【绿色低碳发展】首钢集团钢铁产业整体从北京搬迁至曹妃甸,是中国钢铁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业迁徙,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区,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示范区,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的跨越。在搬迁后,首钢集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家提出的“全面推进钢铁超低排放”的战略要求,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率先实施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2018年年初,经过深入调研,前瞻性、战略性地提出了总体规划,在全行业率先打响钢铁企业超低排放第一枪,开启了首钢发展史上最为系统、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全流程实施环保技改项目,全覆盖实施“无组织”排放治理,全天候实施清洁绿色运输,全方位实施五级精准监控网络,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走出了从环保优先到环保领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树立了中国钢铁新形象。2022年,首钢集团以42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世界500企业榜单第328位,排名比上年提高83位,这也是首钢集团自2011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以来第十一次上榜。

(2018年10月,改造后的三高炉和秀池)

【北京老工业区涅槃重生】首钢集团抓住北京冬奥会的历史性机遇,让北京老工业区实现凤凰涅槃。2015年,北京2022冬奥组委选择首钢园区作为办公地点,首钢以此为契机,开始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其在保护和利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探索“城市复兴”的新路径。2016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会正式入驻首钢园区,首钢随之与体育产业结缘,开始了冰与火的碰撞。2017年,在精煤车间内,国家冬训中心工程开始改建,涵盖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和冰球冬奥训练场馆“四块冰”。

(2016年5月,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

2019年,以冷却塔为背景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已率先完工。大跳台背靠原首钢电力厂4座冷却塔,由赛道、裁判塔和看台区域三部分组成,赛道和看台区既满足了冬季雪上比赛的设计要求,也考虑了夏季极限运动及举办演艺活动的可能性。大跳台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飞天”形象,因此又被称为“雪飞天”,优雅的曲线与石景山、群明湖、高线公园新首钢大桥等交相辉映,夜晚在灯光的映衬下,宛如童话中的“水晶鞋”,成为首钢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优雅的造型体现了工业遗存与冬奥元素的有机结合,首钢园区实现了“火”到“冰”的华丽蜕变。在冬奥会期间吸引了全球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成为世界网红地。冬奥会期间有四块金牌在这里产生,我国运动健儿就收获了“双金”,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中国队的夺冠福地。继“鸟巢”、“水立方”之后,大跳台也成为了“双奥之城”北京的一大标志性的奥运遗产。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

后冬奥时期,首钢园区融合工业遗存与自然山水的资源禀赋,将继续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首钢”的特色风貌。围绕“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三大功能定位,以实现“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为主攻方向。目前,已有200多家科技 、体育 领域的企业和商户入驻首钢园区。 首钢园区正在实现从厂区、园区到街区、社区的转变,已成为了首都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人员川流不息,周末和节假日更是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了城市复兴新地标的繁荣气象。未来的首钢园区将会成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以强有力的产业,促进石景山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网站地图